您好!欢迎来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协会动态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协会动态

“中原书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意义”研讨会回顾

作者: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发表时间:2017/1/3 20:18:52

“中原书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意义”研讨会回顾

2016年12月10日,中原风——河南代表书家五人展在广州高剑父纪念馆开幕,中原书法走进岭南,在豫、粤两地书法界引起震动。

当日下午,“中原书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意义”研讨会在广州市高剑父纪念馆春睡讲堂顺利召开,会议上河南省书家代表谢安均、吴行,广东省书家代表纪光明、王忠勇、许沛波,高剑父纪念馆馆长李琰已经五位书法家等人就本此展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全场各位专家积极发言讨论,学术氛围浓厚。

研讨会现场

谢安鈞(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此次在高剑父纪念馆举办这个展览,定位就是想让书法书法做一种“碑帖结合”,北碑南帖,然后也是一个南方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的碰撞。因为过去大家对中原书法的一种看法就是“大、黑、粗”,讲究庙堂之气,现在我们想把更多的秀丽、帖的特点、文人特色与文人气息融入结合,这样一种新的理解,新的展示。我认为各种书体是相通的,不管它怎么变,篆、隶、楷、行、草,它的笔法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在书体的涉足上尽量也全一些,尽量去学习流传下来更多的经典,以丰富现代人书法的氛围。以这个为出发点,我们五个人展示作品的书体皆在三种以上,虽然不一定成熟,但是每个人都有侧重点。成熟与否,还请诸位老师批评。

王世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

作为小品书法,一般追求两种,第一为精致、古雅,这是小品所长;第二种可以求尺幅有千里之势,能以小见大。古人讲,小字要写得宽拙有余,把小字写出大字的气势来。此次五位书家的作品在小中见大,尺幅有千里之势得到了表现,写出了大幅的气度,也看到了精致雅逸,同时也不失雄强浑厚。

李琰(著名美术评论家,高剑父纪念馆馆长)

黄河,流经中原,在平缓的表面下,蕴含着无限的雄浑;似乎天成,和中原文化的含蓄厚重不谋而合。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此次“中原风”的作品,尺幅虽小,不失大气,外表清秀,内含刚劲,方寸尺幅之内,气象万千。

王忠勇(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这次作品给我的印象很大,小品展,很轻松。我对几位老兄大概的印象是:宋震兄有比较清晰的个人结构框架,与古人不同,与现代人也不同,有自己的个人结构框架对于一个书法家本来是一个很难得的事,但我有个提醒,我会思考这个结构框架是否具有持久性的记忆,这个东西就见仁见智了;洪丰仓兄笔性很好,诸体皆能,各种书体学一下短时间内都能上手,如果让我提建议的话,就是在适用一个让自己的审美追求更清晰些,但是从丰仓兄笔底下的才华和灵性来讲,是毫无疑问的;谢安钧兄的字很秀,追求一种雅致的审美状态,我觉得如果在下笔到时候能像小钢炮一样“秀而狠”,下笔狠一些,更加好;耿自礼兄多年来一直在隶书上下功夫,一直沿袭《曹全》《礼器》的古典一路走来,作品的特点和追求上一直都是个有“主心骨”的人,他的字在“实”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如果把字虚实关系在稍加处理,虚而不散,轻松而不失刚健;郝国斌兄这次给我的印象最好,字里有生机,这次作品用笔和金冬心很贴近,有味道不失轻松,接下要思考一下字和字的距离与结合的问题,写出自己心中的金农。

纪光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我认为这个风格的形成和走向,是一个书法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从五位书法家的风格来看,整个展出的作品路子比较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几个人的可塑性还非常大,还未完全成型,有些东西还在探讨之中。我作品的创作与个人认为一个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与个人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阅历有关,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过程。

许沛波(高剑父纪念馆学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我一直认为作品的境界高低不在于尺幅的大小,我觉得这个“大”,不是尺幅的大,而是境界的大,当然境界的高低是由技法来展示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心态的大。这个展览总体来讲很精致,古人讲“远观气势,近看形质”,每个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都要考虑这个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从章法、材料、装裱及画框的搭配下功夫。我感受到几位老师的作品都是以古为新,都是在钻研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来谈创新的。这次我个人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耿自礼老师的作品,在总体的章法形式、空间布白上都花了心思、下了功夫,基本没有重复;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创作的每一个领域里头,都有一个驻足的点,你可以伸延进去,他会不然而然地与别人拉开距离。作为一个从技法、心态、古与新和尺度的把握,是我对这次展览的看法。

吴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小品某些程度上对河南书家来说是一种创作、创新的动态。我们来回看这些古代经典的作品,在晋代以前是没有大作品的,这种所谓的小品,实际上是文人的东西,就是在文人的案头传阅间,完成了它的传播。这次展览很好,象征河南的书法从以前的黄土高坡慢慢地走向小桥流水;把粗的一面,开始用细的、精美的去完善,把雄强融入雅致,这是一种喜人的进步。但是有些方面要注意,就是不要过早把自己固定在一个框子里面,古人讲:“自然之变,天之道也。”不断深入,再结合个人不同的审美,随之逐渐成熟,这种成熟是量到质的过程。

文字整理:赖伟东

研讨会合影

版权所有 © 2010-2020·河南省书法家协会(www.hnssfjxh.com)·中国·郑州
联系地址:郑州市经七路34号 书协电话:0371-63818381 书协信箱: hnssx@126.com
备案号:豫ICP备11030135号 技术支持:郑州市蜂巢易科商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