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河南书法更好的明天
——2022年河南省临书大展评审侧记
学术媒体观察员 冯 华
2022年6月24日,2022年河南省临书大展评审工作在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语第二小学举行。
本次评审一共收到2702位作者的5404件临创作品。一共要评审5000多件作品,工作量不可谓不大。
根据征稿启事,中国书协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的参评作品,由各省举办临帖展并从中推荐报送。本次评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选出报送中国书协的100位河南作者作品。
——2702位作者同台竞技,究竟谁将一路过关斩将突出重围、进军全国临帖展?
——观察本次大展评审的具体过程,从中可以发现哪些投稿技巧和取舍标准?
——面对河南书法的明天,本次投稿作品的整体水准将透露哪些重要消息?
这是笔者观察本次大展评审的三个看点。
一、评审预备会
评审开始前,首先召开了评审预备会。米闹、姜宝平对评委、监委的组成情况进行了说明。
本次评委会可谓阵容强大,共有11人组成,主要由多次参加中国书协全国展评审的资深评委、以及在各书体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专业评委组成。会议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决定由吴行、许雄志担任本次评审的总巡视,主要负责把握评审总体方向和仲裁解决争议问题;初评评委分为三组,分别进行评审,各组初评通过名额不做限定;复评、终评时评委不再分组,由所有评委集体表决,便于统一掌握尺度。米闹、罗鸣、姜宝平代表主办方,担任本次评审的监审工作。
上午9点半,火热的评审工作正式开始啦!
二、初评环节
首先是分组初评。
耿自礼、周斌、马健中为第一组。
刘颜涛、张青山、郑庆伟为第二组。
王乃勇、史焕全、刘聚森为第三组。
米闹、罗鸣、姜宝平三位监审来回走动,穿梭其间,监督评委们的工作。
吴行、许雄志两位评委作为本次评审的总巡视,主要负责把握评审总体方向和仲裁解决争议问题。对初评下掉的所有作品,吴行、许雄志又全部查看一遍,并从中打捞出5位作者的作品。
评审工作繁忙而有序地进行着,一上午很快过去,三个小组评选出的初评通过作者为352人,加上打捞出的5人,共有357人的作品通过初评,进入复评环节。
午餐是盒饭,就在评审现场。
评委们简单吃过后,继续开干。
不得不佩服评委们真是体力旺盛。
三、复评环节
进入复评,工作节奏明显开始慢了下来。
一是复评不再分组,由所有评委集中审看每件作品并提出意见,争议问题当场讨论并作出决定,显得非常慎重,评委会尽量做到用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作品,确保评审的公平性。
二是复评时对所有作品先按照书体进行了分类集中,评委审看作品时是分书体集中审看,以便于对同一书体的作品、同一取法的作品进行现场比对和统一把握,确保在评审同一书体时标准统一,并对取法同一经典的作品入展数量进行必要的平衡,确保评审的合理性。
三是在对某件争议作品进行表决时,要首先听取在该书体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专业评委的意见陈述,做到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确保评审的专业性。
四、终评环节
进入终评,评委根据作品情况对入展名额进行了适当调整。应该说,本次大展来稿总体质量不错,评委会经过讨论,决定增加一些名额,以鼓励作者。
评委会决定将本次大展的入围作品设定为三个层次:
1.设优秀作者100名,这100人的临创作品即为河南省推荐报送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的参评作品;
2.设入展作者100名,这100人的作品因各种原因,未能进入推荐报送全国临帖展行列,但是依然可圈可点。这些作品作为入展作品,待今后河南省临帖大展开幕时,作品和前述100人的作品一起展出;
3.设入选作者100名,以资鼓励,作者名单印入作品集(限于场地作品不展出)。
这些调整,体现的是评委会对每一位投稿作者劳动的充分尊重,以及对整体展览工作的细致考虑,其中也不乏鼓励之意。
这件作品的作者是一位残障人士。为鼓励这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评委会一致同意,将其列入优秀作者。
五、作品被下掉的五个原因
根据笔者观察,来稿中有一些作品确实写得很好,让人眼前一亮。
这位作者学董其昌,册页用绢书写,墨色生动,形神兼备,古意盎然,进入优秀作者行列可谓当仁不让。
这位作者临摹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绝肖原作,墨色变化、涂改之处都可谓下真迹一等,引起了评委的广泛关注。有些评委还拿出原作图片现场一一比对。
该作者的创作作品与《祭侄文稿》临作风格略微有所不同,但经过评委反复研讨,仍然达成一致:创作具有一定水准,应列入优秀作者之列。
有上就有下。评审作为一种竞争机制,也不可避免地要有大量作品被淘汰。在临帖展的评审中,评委们如何淘汰作品呢?
是不是临摹临得好,就可以入展呢?
非也。根据笔者观察,临帖展淘汰作品,评委们首先就是看创作作品,创作差的,临得再像也入不了。
除了这一点,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作品在评审中不能进入下一轮呢?
在这里,笔者总结了评审中作品被下掉的“五个坑”:
1.因创作太差被下掉
评审中不止一次听评委说道:“唉,这个创作太差了,下掉!”即使那些临摹作品写得很像的,也因为创作太差而被下掉。
原因很简单——临摹只是书法学习的手段,不是目的,书法学习的目的是创作,临得再像,创作不行,说明还是没学会,被淘汰一点也不冤枉。
关于这一点,征稿启事中说得很明白:“临写作品时要保持内容的相对连贯、完整。创作作品要求应取法临帖对象,与临摹作品的书体、字法等元素基本保持一致,是对临摹对象的学习、思考与升华。”
简单说就是:临的好不是真的好,会创作才是学得好,临摹有没有效,主要看疗效(创作)!
由此想到,我们很多书友,在日常学习中只知道临帖,不知道学以致用,把临帖当成了学书的最终目的,成了只会临帖、不会创作的“抄帖匠”。
这种误区一定要尽快跳出来,学书才有希望。
此外,根据笔者观察,临摹作品过于拘束、刻板描形、缺乏自然书写性的,也很难走到下一轮。个中原因,也值得学书者深思。
2.因错别字被下掉
评审中,有好几件作品因为有比较明显的错别字,或繁简不分,或繁体字使用错误而被下掉。
这位作者临创都学何绍基隶书,在来稿作品中也算是一个稀缺品种,写得也不错,但是作品中的“夏”字写错了,只好忍痛下掉,非常可惜。
这位作者的册页,外包装上写有“临作”“创作”,其中的“作”字,左边多了一笔,右边多了一笔,大概属于自己个人的“创造”。对日常用字写起来尚且如此不讲究,里面的作品内容大抵可想而知,至少,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日常治学态度的不严谨。这也值得我们每个学书者深思:日用即道,小处不可随便。
3.因落款不佳被下掉
评审中,不止一次听评委说,“这个正文不错,落款写得太差了!”
正文和落款不是一个水平,这种现象最经常出现在临摹作品上,和正文比,一些落款显得比较“违和”。
其实,如果真的不太会落款,落个穷款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藏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4.因标题不当被下掉
还有一些作者为了做一些花哨的作品形式,喜欢用另外的书体写一个标题,而这种书体很可能是自己不擅长的,放在上面显得分外扎眼。
作者以为加个标题是加分项,但在评委眼里这反而是减分项。评审中,至少有10次以上听评委说,“这个边上的标题要是裁掉就能入展了!”
这位作者更绝。临摹作品明明是颜真卿《祭侄文稿》,他的题目却写作《节录松雪斋题跋》,这属于典型的文不对题,叠床架屋。
好在评委们宅心仁厚,一致觉得直接淘汰有点可惜,干脆现场让工作人员把标题裁掉。作品最后入展。
5.因形式不妥被下掉
这位作者学何绍基,两本册页写得从容不迫,颇有可观处。
本来作品入展是没问题的,但是创作作品的用纸和颜色不合适,评委指出,“用朱色写在黑底上,这种形式过去多是用在墓里,写给死人的”。虽然写得不错,但是在形式上已经无法“抢救”,评委们只好忍痛“割爱”。
六、评审观察小结
临摹是书法学习的起点。
征稿启事指出:“举办2022年河南省临书大展的目的,旨在全面展示河南书坛对书法经典碑帖的学习和研究成果,鼓励广大书法作者植根传统,守正创新,推动中原书法事业繁荣发展,并为中国书协即将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做好准备。”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河南书法的明天打下坚实基础。
着眼于河南书法的未来,从来稿可以观察到有三个特点:
其一,河南作为篆隶大省,本次来稿基本体现了河南的篆隶水准,总体平均水平都相对较高,值得点赞。但也有令人不满意之处,比如,扎堆时风现象比较明显;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鲜篆隶佳作等。河南篆隶多年积淀下来的深厚基础,是老一辈书家多年深耕的结果,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方面为基层作者的学习带来强大的推动力和模板效应,另一方面,基层作者也存在扎堆雷同等现象,显得取法不广,入古不深。未来,依托于篆隶已有的深厚基础,河南在这方面依然大有潜力可挖,有文章可做,继续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其二,有评委说以前总感到河南的楷书水平一般般,但这次来稿中的楷书作品水准让评委感到了惊喜。从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河南的楷书水平,较前些年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一些小字魏碑和小楷,常有意想不到的作品出现。这大抵和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培训、倡导分不开,说明了河南作者有甘坐冷板凳的功夫,值得继续大力弘扬。
其三,河南的行草依然是个短板。尤其是二王一路典雅的行草书作品显得稀缺;草书好作品比较少,大字草书尤其少见。这次临摹作品中,大字草书方面,仅见到临摹取法黄庭坚大草两三件,而取法“颠张狂素”的投稿作品几乎没有。行草之不彰,是河南书法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制约河南书法未来大发展的“瓶颈”。
好在,本次大展评委、监委的组成人员,同时也都是河南书法的“话事人”和决策者,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他们也都已有思考并成竹在胸。
此外,本次来稿作者中,还有不少是来自高校的年轻人,其作品体现出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年轻人的蓬勃朝气。这是值得欣喜的部分,也让人对河南书法的后劲充满信心。
放眼未来,耕篆隶,推楷书,补行草,突出强项,狠抓短板,固本培元,强势求解,中原书法必能行稳致远,更上一层楼。
让我们一起为河南书法的明天祝福。
(本文作者为2022年河南省临书大展评审学术媒体观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河南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