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协会动态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协会动态

“名家公益辅导日”活动第14期:如何在精微与放纵的矛盾中反复打磨,求取进步?

作者: 发表时间:2022/6/14 16:12:28


本期主题:

如何在精微与放纵的矛盾中反复打磨,求取进步?

 



【公益辅导老师:孟会祥】

孟会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


作品1:付琦行书《曹丕典论》

□点评 

这件作品,书曹丕《典论·论文》,洋洋洒洒,深见功夫。取法米芾,上溯二王,用笔能铺能敛,难能可贵。书写意味浓厚,尤其好。

不足之处,一是用笔不够爽利,节奏感不强。转折换面的时候,偶尔有空怯的现象;有些草书字串,显得有点肉。精微临帖,求其技术;放笔书写,求其风采,这是一对矛盾。当然,所有人都在这个反复不已的过程中。

章法上,最后一幅稍微有点闷,没有留空,也没有笔墨节奏的调节,就显得塞了。用印不错,也有想法,但还是觉得有点过于刻意了。

建议注意果断、凝重、动荡的感觉,笔法求实,字法求变,章法求对比,这样作品会更亮眼。


作品2:卢文涵行书《临东坡帖》

□点评 

这件作品,临苏轼尺牍,相当扎实。对苏轼用笔、结字,有较好的把握。作者有才情,有潜力,前程可期。

苏字表面上看笨笨的,其实相当灵巧,是他苦心经营的结果。临写时,注意铺毫缓行,就容易失去其灵活生动;一味求似,又容易陷入画字的陷阱,点画似实了,实际上又不太杀纸。说到底,模仿出他的心态不容易。这件作品,乍一看,似无瑕可指,细看,又觉得点画间的承接呼应、字与字间的承接呼应,都有凑泊之感。

把临作创作成一幅作品,一是需要把笔法进行整合,把多个尺牍,表现为一次性书写;二是对整幅作品的构成,要聚散合宜。所以有两点建议,书写再自然一些,有些地方有点牵强;章法再经营一下,整体上有点散。


【公益辅导老师:王志立】

王志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委员,安阳市文联副主席、市书协副主席,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作品3:李豪旗行书《古诗三首》

□点评 

李豪旗这幅行书取法于米芾,布局工稳,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

不足之处:通篇多了严肃,少了活泼。行内字字独立,字距太过舒朗均匀,造成行气松散,畅达不足。个别字造型突兀不协调,如“盛、中、边、亩”等。

几点建议:

1.在章法上还需要改进,整篇气息不畅达,可从米芾的 《竹前槐后诗帖》、《珊瑚帖》和《吴江舟中诗卷》等经典帖中临习吸收其章法布局。

2.字距要疏密相间,打破均匀组合。

3.用墨上忌单调,要浓淡相宜,枯湿并用。

4.落款太过简单,两行小字款为宜。


作品4:赵红晓草书《辛弃疾词水龙吟》

□点评 

这幅草书作品取法黄庭坚、祝允明,对虚实、疏密、断连等对比关系的处理,有一定的理解和创作基础。

几点建议:

1.整篇感觉有点满,特别是后三行,有堆积之感,缺乏层次感。在章法上要善经营,行内字距的疏密、字组的安排、轴线的走向,行与行之间的和谐避让、穿插错落和对立统一都要了然于胸,心中有数。可借鉴怀素自叙帖行与行之间的直斜、字大小对比变化;黄庭坚草书行内大胆错位、摇曳多姿以及王铎行草书行内的“S”形走位,多练善悟,定能掌握谋篇布局之规律。

2.字势安排上大都是左低右高,略显单调重复,特别是“天、无、髻、落”等字横画线向一致,字势同类,既冲撞又单调。这方面可吸收祝允明草书字势茂密而有序。

3.要继续对线条的锤炼。个别笔画有形而无力,如“尽、归、风、雨、巾”等字,要多体会“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勤加练习,方可达到笔力劲健,绵里藏针。仅供参考。


【公益辅导老师:罗  鸣】

罗鸣,现任郑州美术馆馆长,郑州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河北美院、河南师大新联学院特聘书法教授。


作品5:吴昊阳隶书《范成大诗》

□点评 

这件作品在取法汉隶《石门颂》的基础上,善于探索,取精用宏,吸纳摩崖刻石书法艺术风格,形成自然流畅、疏密得当、随势变化、宽博灵秀的特点。在整个章法布局上突出表现了:一是结体气势开张、意趣横生,大气豪宕、空灵自现,有借稚拙而呈恣肆之势。二是用笔入笔、回锋较浅而稳健,调笔锋以出错落,越平整而追险绝,形成了狂而不野、开张有度,雄逸朴茂、豪放恣肆,酣畅淋漓中蕴蓄着雅韵之格调。三是用墨大胆自然,枯涩相生,达到视觉上的一种冲击。此作观后,给人带来既有一定的传统功力又赋鲜明的时代气息的美感。主题的空灵和落款的茂密形成对比,疏密相合,是一幅处理较好的创作。若作者在学习创作中,稍避时人之习,许能有新的收获。


作品6:朱春谦隶书《节临张迁碑》

□点评 

《张迁碑》作为汉碑的经典之作,以朴拙自然、苍茫大气示人。作者的临摹从取其形和取其意两方面入手。取其形,是对文字结构的再次描摹,尽可能贴近古人书写状态,也是所有书家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张迁碑》在用线上有两个特征,一是粗细对比强烈,一笔内有粗细变化、一字内有粗细笔画对比、一幅作品内有字与字的粗细大小对比;二是方笔生辣,线质朴茂,大气磅礴,每根线都有着其独特的味道。就此而言,这幅临摹是可圈可点的,做到了粗细对比强烈,线质凝炼畅达。取其意,就是临摹的高级阶段,是“神似”的过程。中国书法以“神采”为上,就是韵律的再次表达和陈述,通过苍茫用笔、夸大结构的过程来表达作者自己的审美。从此点来看,作者在不断靠近《张迁碑》的意蕴。对于一幅作品而言,所有的环节都是不可忽略的,都是构成的重要要素。落款采用“藏”的方式,应该避开与主题空间的相似度。此作落款略草率。

 

【公益辅导老师:王  昱】

王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委员。


作品7:马晓伟楷书《张栻诗一首》

□点评 

马晓伟的魏碑风格作品有设计感,从用纸到形式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优点不多说,但作品存在很多可改进之处,一是线条上的问题,看似方笔很多,缺少力度。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在书写时只注意了形,而忽略了怎样调锋,书法的法是书写的法度,要理解,懂得控制法度,转化吸收为自我的书写规矩,除了大量细致的临摹,强化记住碑帖的特点,更重要的要在自然的书写中展露出来,这才是我们要追摹的,灵活的发挥特色的符号,从临摹的记忆里找寻适合自己的养分,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出风格变化。二是纸张的问题,虽然选择的是高档纸,但是效果不佳,因为这种加工后的纸不发墨,写出来的线就很硬,变化不自然,给人以刻意之感,加上纸上还有印花图案使墨色花,不稳重,魏碑风格的气息不够,不管是拓片还是墨色书写的效果都不能花,要拙厚、静穆、沉稳。三是理解的不深入,从作品第一感觉是李璧墓志的影子,但不够明显。这需要作者深入一家后再融会贯通。以上个人建议,供参考。


作品8:殷广科隶书《韩愈师说》

□点评 

这件三拼隶书作品,形式感有,章法布局没有太大问题,有几点须加注意:

1.字法,如文中的相,木旁可不可以写成示?要有出处,復字似乎少一撇,等等,要查准不可忽视。二是线条的重复性,作品中重复的线条太多,这样就会缺少变化,原因,一是不理解,二是不会运用,三是没有形成好的书写习惯,要一开始就要养成习惯,随时都在调整,等一篇作品写完了,字与字上下左右之间的互动关系已没法调整了,所以说这是个习惯,即便有了这个习惯还不一定能调整到最佳效果,相反如果连这个认识都没有就无从调整。

2.风格不明显,或者说是受当代时风的影响,取法不是靠自己临摹汲取的,而是通过展览,名家示范或视频直播吸收的。点线缺乏质感,不是自然书写,不是通过自己的临摹所理解的,所以也会有拼的感觉。建议在礼器或曹全等汉碑中任选一个,深入一家,扎实的用心临摹,使临摹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记忆,有了自己的记忆再转化为自己的符号表现出来,通往书法的路很多,但临摹是必经之路,要自我选择去走。

3.作品中重复字用二点代替是可以的,但点的位置不协调,建议在重复的第一个字的右下角找个合理的位置,不一定是格子的右下角固定的位置。


 

河南省书协“名家公益辅导日”活动

【第15期报名通道】

(扫码关注,查看报名通道)

 

版权所有 © 2010-2020·河南省书法家协会(www.hnssfjxh.com)·中国·郑州
联系地址:郑州市经七路34号 书协电话:0371-63818381 书协信箱: hnssx@126.com
备案号:豫ICP备11030135号 技术支持:郑州市蜂巢易科商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