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辅导老师:张青山】
张青山,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联委员,南阳市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学班学员,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
作品1:杨祯隶书《节临杨淮表记》
□点评
此作有意临之趣。用笔轻松,色阶丰富,虚实相间,字形上做了一些动势处理,章法合理,体现了作者对《杨淮表》的整体驾驭能力和临帖中的思考。一管之见,供作者参考。
1.需留意原帖中字势的纵横、收放关系。如:首行“尚”字、中间“伯、母”二字成横势;“忧、去、官、孝、廉”成纵势。“伯、章、弟、究”等字收敛;“廉、书、冀、刺、医”等字放逸。
2.原帖中具有标志性的范字需进一步强化。要善于读帖,仔细观察,先界定范字的四个端点,固化外形,再逐一找准笔画之间的各个关系及空间关系,细化结构,抓准字形,将带有标志性符号的这些字烂熟于胸,为将来的创作储备信息,强化亮点。如:“廉、尚、书、举、鄂、医、谒、弼”等字。
3.笔画移位过甚,字形摆动过大。《杨淮表》中字势跌宕,寓奇于平,一任自然,这是临习此帖的一个难点。临作的结体稍显生硬,为了求动感,过于夸张移位部分笔画,显得突兀。如:“弟、讳、忧、复、幸”等字。
4.此作注意墨色变化、色阶丰富是其优点,但稍显凌乱,当有主次。
5.取法摩崖,当先在平正一路碑版隶书中窥得隶书法度,再层层递进展开学习。如先取法《曹全碑》,拓展《石门颂》,再涉《杨淮表》。此作入笔显得简单随意,小动作稍多,多方笔,少裹锋,用笔单薄,就是缺少上述功夫。如:第二行的“弟、讳、颖”,第三行的“去、复”,第四行的“书、冀”,第五行的“大、相”,末行的“三、不、幸”字等。
6.关于落款,建议取法一家章草,临出特点,嫁接于作品中。
作品2:禹乃琨隶书《青龙黄河联》
□点评
此作为少字数大字对联作品,整幅作品章法基本合理,线条圆润,气息醇厚,大字作品首先难在气势上,这一点也基本做到。有以下两点与作者商榷:
1.内容选择上。要考虑两个因素,一要关注选择内容中汉字的笔画多少、字势的高矮、体势的收放关系。因为字数较少,几个字笔画全是较少或全是较多,都不便于字形的布白处理,尽可能针对性的多选择一些对联内容,写出小样稿进行比对,最后再挑选出来的三五幅,放到自己想要的尺寸对比定稿。二要关注对联的对仗、平仄等问题。此作内容其实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联,对联一般讲求词义相对、平仄相对。黄河与青龙词义勉强能对,但声律是均是平声,一般是青龙对白虎,黄河对沧海。伏波与安澜字义工稳,但波和澜均为平声,对联上下联讲求仄起平收,上联最后一字波字是平声,不合规矩。现在的展览、出版,对联作品的内容必须要严谨无误,这一点很关键,不然就是硬伤。若参加比赛,过了初评、复评,甚至终评,到文字审读环节还是要下来。
2.风格依托上。此作介于《好大王》和《石门颂》之间,细察有前者的形,后者的线。若从《好大王》着眼,有字形,无线质,少变化;若从《石门颂》着眼,有一点原帖的线,可取之处是作者创变意识较强,弱化了《石门颂》长枪大戟的张扬,结构趋于方正。这是从大的风格依托上来说,再说说细节。用笔简单,特别是起、收笔部分少回锋,缺驻笔。行笔用笔技法单一,加之八个字字形缺少大小、收放处理,无块面墨色对比,线条厚度不够,线质凝炼度缺失,以至于整幅作品平淡无奇,丢掉了大字先声夺人的气势。另外,有些笔画当粘却断,散气失神:如青下部,龙左下部,黄的田左上部,安的左上部等。三点水少变化,伏的末笔过分牵强拖拉。建议在关注以上诸因素外,先依托一家,厘清路子,然后有针对性地在《好大王》《张迁碑》《石门颂》《鲜于璜》《衡方碑》《冯君碑》《肥致碑》中体会裹锋和挫锋,顺势铺毫和逆势涩行等运笔方法,不断丰富线条的表现力。
【公益辅导老师:史焕全】
史焕全,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南阳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艺术设计系讲师。
作品3:陈帅楷书《柳宗元散文》
□点评
作品比较完整,作者已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书写能力。假以时日,会有更大的进步。建议如下:
1.用笔方面。作者以方笔作为创作的主要笔法特点。但几乎每一笔都是方笔,似显单调,可兼用圆笔。
2.字法方面。作者对字法的研究尚需深入。有不少的字,字法不够精准。如“德、淄、但、覆、歸、優、復、貨、憐、受、惟”等字。顺便提醒一下,所谓的字法精准,并不是和原碑的字一样就是准确。;而是在字的环境中,最适合的存在才是精准。
3.墨法方面。作品的墨法较为单一,应适当呈现墨色的层次。
4.空间方面,作品左右两部分仿古纸的空间较为雷同,可把右侧之纸裁去1/2或1/3左右,空间的对比就呈现出来了。
作品4:宋晓华楷书《画禅室随笔节录》
□点评
作品取法钟繇的《荐季直表》。作品较为准确地呈现了钟繇小楷的自然而质朴的风格特点。建议如下:
1.笔法方面。线质的锤炼尚需用心,某些线条似显柔弱。
2.字法方面。对钟字的体势亦需深入研究,作品中字的体势均为向右下垂之势,似嫌单一。
3.章法方面。请作者注意线条之间的变化,如下图中第七行“无有可直者变”六字,每字均把横画作为主笔呈现,似显不妥。且“直”字与第六行的“高”字和第八行的“直”字相邻,均用长横书写,亦不妥。
4.空间方面。建议作者在作品的上方黑色处用红字作一小篇跋文,且注意空间设置,作品似更饱满。
【公益辅导老师:刘聚森】
刘聚森,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导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洛阳市书协副主席。
作品5:鲁雪娟篆书《菜根谭节选》
□点评
鲁雪娟书友的这幅大篆作品,应该算得上一幅成熟的创作作品,章法完美,整体感强,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
商周金文品种丰富,风格多样,因而可供学习选择的范本余地也很大,这种丰富在学习中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条件,也带来了选择不决的困惑。受益于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往往在临习或创作中思想的游动性也很大,很难固守一帖一范,准确的模拟创作一种风格反而不是件易事。在用笔墨书写还原过程中有作者注重文字“铸”味,有注重“刻”味,不论哪种表现手法,能够较好地把握商周金文的时代特点与气息是重点。就这幅作品而言有几方面需要在今后创作中略加注意:
1.字形的运用。字形的时代性在文字发展过程中,某一时期的字形有其时代固有特点,从《墙盘》、《毛公鼎》、《散氏盘》等可以看出,有的虽为同一时期,具体在结体、用笔、章法及风格上也是有较大差异的。创作中为保持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建议在用字上尽量选取范本时间相近、字形相近、风格相似度高的字,作品中能感受到作者对用字选取特点,虽然在线律的整合上较为统一,但在字形选取运用上显得过于繁杂,如“山”、“在”、“鸣”等字,有些字形变形、移位过大,如“坤”、“林”等字。作者可重点专注某一时期风格相近的几个范本深入研究,从中找到结字规律性东西。
2.纸张的选择。商周文字,有些是依存在金属器物上的,有些是依存在石刻上的,而现在临习的范本多为拓本,不管拓的质量是否精良,最大的缺点是看不到墨韵的变化,实际创作中我们会运用当下的思想去还原、去追加一些审美元素,诸如笔法,墨法等,因而模拟的行为本身也可视为准创作,把范本上不具备的一些书法审美元素予以补充、丰富,通过书写来体现,那么对纸张性能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也提示作者从提高作品质量考虑,应多写写不同性质的纸张,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的材质。
3.落款书体选择。作者在落款中把创作内容进行了书写,这是篆书创中常用的落款方法之一,因为篆书特殊性与草书一样,在欣赏过程中,识读字形是一门很考验欣赏者知识储备的两种字体,正因为他的神秘而使人产生好奇,欲探究竟,更因他的辨识困难而产生时代的距离感。作者选用章草作注本无大碍,从书体认同上,汉章与金文更为接近,从落款的识读功能上又带来不便,作者可坚持章草落款,也可尝试用行草或楷书落款,这样作品的亲和力会更强些。
作品6:梅平舟篆书《七律答友人》
□点评
梅平舟书友提供的是一幅唐代李阳冰小篆风格的创作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在篆书上是做了很大功课的,从篆法,章法布局到作品的书写成稿作者做得都非常认真、严谨,把书写铁线的这种平和心境演绎得很好。提两点改进意见:
1.结字要更进一步准确。相比较于秦代小篆的《峄山石刻》、《瑯琊石刻》、《会稽石刻》等,唐代李阳冰的小篆书风虽承秦制,也具有他时代性,对比可以发现在结构演进方面后者更为简洁或省化较多,如《峄山碑》中“丝”字中“双口”的处理,多为四角圆孤处理,而李帖多为三角圆孤处理,这样在书写时更为便捷、省时,同样技法难度的降低伴随而来的是技法丰富性缺失,这些都是时代审美局限使然,作者可借鉴李阳冰同时代诸如袁滋等人的篆书进行对比学习,从中找出它们共性和差异,以固化对唐篆风格特点的理解。
2.提升线条质量。篆书的学习中,对线质要求尤为重要,尽管对线质的理解因人而异,有重金味,书写中强调把熔铸的厚重感得以体现;有重石味,书写中强调历史沧桑和岁月风化感;有重书写感,通过毛笔的柔性在书写中得以展现,主观的切入点不一样,线质呈现的结果就不样,不同线质也带来不同风格上的丰富性,不论哪种审美倾向,采用了哪种书写技法,都视为当下对古人的解读,根本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言“篆尚婉而通”的审美不会改变。通观这幅作品在转孤处的处理上还略显生涩,如“梦”下部弧形笔画,“看”字右边“舟”部的弧形笔画等,要多注意中锋在小篆书中的运用,掌握好起笔的圆形藏锋动作,做到流畅书写。
【公益辅导老师:陈花容】
陈花容,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一级美术师。
作品7:罗俊龙楷书《节临智永千字文》
□点评
智永善书,传家法而有自身面目。“铁门限”、“退笔冢”皆言智永事。智永传世代表作《千字文》,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流传千古名迹。俊龙书友的此幅智永《千字文》临作,基本掌握了原帖的基本笔法和结体特征,整体章法也较为完整,主体部分字体稍大,落款部分稍小,既形成对比,又和谐统一,有一定的基本功。
但此临作的缺点也较为明显:第一,落款小字部分和主体大字部分好像不是一人所为,有明显的差距。小字部分太过随意,基本脱离了原帖的意思,无论结体还是用笔,都去原帖甚远。第二,主体部分虽然较为认真,也抓住了原帖的基本特征,但是熟练程度不够,线条流畅性、用笔的准确性都还需要继续提升。
书法首先是一门技术,技术不过关,其它都是无从谈起。所以作者下一步还要在具体的笔法上深入锤炼,加强线条质量的练习,假以时日,必将大进。
作品8:张孝庆行书《节临兰亭序》
□点评
《兰亭序》虽然是唐代摹本,但笔法精绝,牵丝引带,一丝不苟,如果看过放大版的兰亭序单字,其双钩填墨的痕迹会不时显露,也更能体会到此作的精妙。孝庆书友的临作,对《兰亭序》大的特征把握得较为准确,也有一定的手上功夫,把原作按竖式处理,也较为妥帖,整体章法比较完整,看得出作者在此作上下了一定功夫。
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在纸张的选择上,应该选择熟一点的纸,更好表现原作中的细节。作者选择的纸张稍生,所以有很多细节表现得不够精彩,有些线条有飞白出现,还有些线条很迟滞,不够劲挺,失去了原帖的风采。第二,对字形把握不够准确,神由形出,字形把握不到位,神采便很难产生。
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特别是《兰亭序》这样的名作,稍有差池,尽人皆知,故更应该慎之又慎。建议作者在临摹此作的基础上,兼及王羲之其他尺牍作品,对王羲之有一个全面地了解,这样对自己书法的提高或许有更大的帮助。
【公益辅导老师:钮伟涛】
钮伟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青年书协理事,漯河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漯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郾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9:胡卫平行书《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点评
作品取法宋人行书,苏字风格为主,单字造型中又不难看到有黄山谷及米南宫之风貌,整体气息较为畅达,作者对毛笔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但在毛笔的提与按之间又稍欠把握,牵丝连带频多,显柔弱无力。
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大字尤其需要做到密不透风这种状态,作者在线条的变化和线条厚度方面需再进一步理解。章法中大小字的变化亦可见,还需再丰富,要对东坡《黄州寒食帖》做深入学习,后再取王觉斯竖幅大字行书的章法、墨法。
个人浅见,与作者共勉。
作品10:陈红云草书《刘禹锡诗一首》
□点评
陈红云书友多致力于黄庭坚、王铎等人,尤其在黄山谷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功颇深,作品结构准确,整体稳健沉着,节奏舒缓。
个人浅见分享一二,点画的准确度较高,却有失率真之意,大尺幅草书更容易表达个人性情,要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之畅达,又需如歌调中起伏跌宕之姿。其次草法需再考究,达到准确无误。
横幅大字草书长卷,作为竖式改造书写,在学习书法的旅途中定不能错过观王铎、傅山等人所创造的高峰,从中汲取为己用,作品风貌定现神采。
河南省书协“名家公益辅导日”活动
【第12期报名通道】
(扫码关注,查看报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