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书协“名家公益辅导日”第四期活动在线上举行,本期活动邀请了河南省书协新一届主席团7位副主席:王乃勇、王志立、刘灿辉、李珂、张青山、周斌、孟会祥,河南省书协22位理事:马健中、王昱、史焕全、冯华、乔延坤、刘伊明、许广丽、谷松章、宋震、宋高峰、张宏伟、罗鸣、周红军、郑权、洪丰仓、顾翔、顾建全、高昂、曹向春、程志宏、傅泽宇、樊子阳,共计29位老师,一起担任本期活动的公益辅导员。如此强大的师资团队,事无巨细的精心点评,充分彰显了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持续以艺术之力为人民服务的诚意和决心。
本期活动实录分5次刊发于河南省书协公众号,敬请关注。
【点评老师:周 斌】
周斌,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西冷印社社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现供职于河南省书画院。
这幅篆书作品,可以看出师法吴让之的风格,作者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在其篆书作品中能看到点画的舒展飘逸、结体的瘦长疏朗、行笔的稳健流畅。有些字写得相对比较规范,如“观”“发”“录”等字符合小篆典范写法。
不足之处,是整幅作品气息不够高古,线条力度稍弱,有些字法写的不够优美,如“万”“化”“覆”“动”等字字形不优美。还有重复字没有多样化。
建议作者多临《峄山刻石》和邓石如的篆书,在方正规钜中体会篆书的韧劲,强化小篆的整饬。
这件篆书作品,从笔法和风格上看临习石鼓文较多,临习篆书下过功夫,综合来看,多见有吴昌硕笔意,喜用“长线”,屈曲如铁,有金石气。
不足之处是气息不流畅。此幅作品若把行距拉开点、字距收紧一些,效果会好多。字形稍有呆滞刻板而凝重不够。建议作者可专注行草书的临习,强调行草书之间的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吸收营养。
【点评老师:谷松章】
谷松章,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协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河南省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郑州市书协副主席。
石立龙印
此印仿汉,文字端庄雅正,线条挺劲,笔意适度。章法上“立”和“印”的曲笔形成斜角呼应,章法意识不错。整体而言,表现出作者对汉印的理解与把握有相当的水平。
作品的不足之处有二:一是“石”字和“印”字的右边笔画不在一条垂直线上,“石”字没有刻到位,导致了印面右边竖向留红的尴尬。虽然作者用斜向的印边和残破来掩饰,依然对章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印边太软,四角皆圆,而且印边的中间还有残破,对印面的力度影响太大。
养心斋
此印有黟山派的特点,文字灵动,线条挺劲中见浑厚。文字的横线都左高右低,略有斜势,加上方圆并济的线条,整方印活泼耐看。
黟山派的朱文印,线条意趣出自秦汉金文,一般而言比较细挺,配合其字法,章法有其技法配置的合理性。此印线条略粗,略有闷塞之感。同样的文字,刻成边略粗字略细挺可能更精神。
“新前胡小长”临作
新莽“新前胡小长”原作
新莽印章是汉印中最为雅正的作品,因为印制,官印多为五字、六字,每个字结体竖长,接近小篆固有结构,非常有特点。
这方临作,首先刻错了“新”的“亲”上部,成为错字。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固定结构,刻错不应该。另外,新莽印章的笔意都是以小篆为参照的。临作“胡”的“月”部方向错误,“前”的立刀旁太过僵直。这都是由于缺乏对原作的细致观察,以及对新莽印章的风格特点缺少深入体悟造成的。
临作的准确度不够,建议作者找找原因,看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有针对性地改正。
周悦
这是一方仿汉作品。
“周”字是汉玉印常见的字,作者借鉴了现成的汉玉印的字形。“悦”的字形离汉玉印比较远,与“周”字不太协调。
这样的创作阶段类似于篆刻从临摹到创作中的“集字创作”,在没有现成字可用的时候,可以采用部首拼凑的方法。比如“悦”字可以分成竖心旁和“兑”部,在汉玉印中找类似的结构作为参考。
另外,汉印的品类比较丰富,铸印、凿印、玉印等各有不同的技法特征,在一方印中如果用到不同风格的字形,需要作者有个统一的过程。
【点评老师:顾建全】
顾建全,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河南省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河南印社理事,河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省直书协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
□对“走共同富裕之路”“中道”“竹杖芒鞋轻胜马”三印的点评:
走共同富裕之路
中道
竹杖芒鞋轻胜马
这三方印带有创作的性质,优点:《走共同富裕之路》,取法莽新时期官印的影子,规矩中见性情,靠近古印的气息,字法稳妥,刀法较熟;《中道》一印,灵感来源于吴昌硕的篆刻,厚朴、敦实,章法也吸收了吴氏的特色;《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印,翻汉印白文为朱文,章法纵横对比运用自如,比如“竹”与“马”的对角呼应等。
缺点:三印犯了所有初学篆刻的人的共病,即温水煮青蛙,既没有大的错误,也没有“印眼”,即让人看了过目不忘的亮点。这既是章法设计上的缺陷,也是字法上问题;三印刀法上软、弱、滞、单。《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印,“杖”“鞋”篆法,不严谨,要慎重。
杖的篆法
枝的篆法
鞋的篆法
解决问题的办法:
1.多写篆书书法,加强笔意练习;
2.多看汉印印谱,开阔视野;
3.加强章法、刀法和篆法,增加刀笔意趣。
□对“斛泉”、“更上一层楼”两印的点评:
斛泉
更上一层楼
这两方印的优点是:朱文印《斛泉》刀法细腻,精气神比较到位,很有清末民初之味。《更上一层楼》的“层”“楼”二字,也许是石料自然崩裂,也许是有意为之,加强了虚实关系,很好。
缺点是:1.篆书书法较弱;2. 对原作的理解和把握仅停留在表面;3. 目前还需要深入系统学习篆刻各方面基本知识,使系统化、条理化和细致化。
斛泉(严坤刻)
更上一层楼(李刚田作)
解决办法:
1.找一位“明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学古人、学今人,学到了线条就完成了一半功业,另一半靠后天的努力;
3. 加强篆法、章法的学习,努力刻出自己的个性、个人的特色。
张冲飞
美意延年
1. 总体印象:汉印的路子,规矩合度,有自己的创作意识,能够表达清楚。但是上升和全面了解篆刻是什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优点:知道用刀的目的,方法;知道方圆变化,粗细的搭配,纵横的对比;有创作意识;知道留红、残破和起行收线质的变化。
3. 缺点:线滞,线僵;线与线交接处太硬,线条转弯太死板;过分强调方圆变化,失去古味;不知道如何做残。
4. 解决办法:从汉印开始,思考后临摹,分析汉印的规律,包括字法、章法和做残;加强篆书书法的练习,体味篆意;注重线与线的交接、搭接和残破;综合各方面知识,为篆刻服务。
【点评老师:郑 权】
郑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培训中心教师,河南省书协理事、篆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师。
赵之谦篆书用魏碑的直入平出和折锋来写,结体上加入曲折弯弧处理,遂自成一格。这件条幅作品,已有撝叔面目。若能在以下几方面改进,将会更进一步:
1.用笔上处理好折笔、中锋、侧锋之间的连接与转换,提高横画质量,避免出现扁锋;
2.提高结字的精准度;
3.章法太平,可适当加大字与字之间的距离;
4.墨色单一,应有适度的变化。
这件小篆作品,看不出明显的取法路径,用笔、结字都比较稚嫩,以作者目前的程度,进行创作尚嫌过早。建议今后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一本经典法帖的学习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碑帖,比如邓石如《赠肯园篆书》,或者王福庵《说文部首》。从用笔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临帖读帖,假以时日,应会有较大改观。
【点评老师:高昂】
高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首届“国学班“成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教育学博士在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
这幅临摹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是一幅很不错的临作,完成的很好。邓石如的原作是六条屏的形式,作者能写在一张纸上,很能彰显其篆书功力。整体来看,用笔圆润流畅,古拙凝练,其中蕴涵隶意;结体均匀对称,森严刚毅;行气整饬工稳,能较为准确的表现邓氏篆书的用笔特征和结体规律。
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1.笔画的厚重感表现还不够充分,整体笔画可以尝试再写得粗壮一些,在行笔中寻找一种顿挫、苍茫之气,这样就会更加与原作靠近,从中得利;
2.有些结字的形态还不稳妥,如第三行中的“龙”字,结构需左右舒展,“蛇”字写得太宽,需左右相合等等;
3.整体协调性的把握问题,可以尝试把笔划多的字,整体变细;笔划少的字,整体加粗,这样就不会出现像最后一行,略微感觉整体偏小的情况发生;
4.落款字整体感觉有些偏小,可以再加大一些,加大后从视觉来看,感觉与正文会更和谐统一。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在书写中不断进步。
——未完待续——
河南省书协“名家公益辅导日”
第五期活动报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