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书协“名家公益辅导日”活动火热进行中!
作者: 发表时间:2022/3/22 10:24:15
3月8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家公益辅导日”第二期活动在郑州市唐人街文化广场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一百多名书友汇聚一堂,请书法名家当面帮忙把脉问诊,现场切磋,共同探讨书艺精进之道。

由于和首期活动相比,本期报名人数爆满,省书协根据预约报名和提交习作的情况,专门按照书体提前进行了分组。现场辅导按照书体分组进行,老师点评紧紧围绕某一书体的学习深入展开,使原来散点式的点评升级为分组式的专题学习研讨,由于话题相对集中,老师的点评也更加具有针对性、指导性,讨论内容也更加深入。

考虑到书友人数众多,本次“名家公益辅导日”活动也相应增加了师资人数,由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姜宝平、耿自礼,河南省书协理事薛党军、王昱、乔延坤、娄红卫、冯华分别担任本期活动公益辅导员,现场为大家点评作品,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进行认真细致的辅导讲解。




姜宝平、王昱为楷书组(含魏碑)作点评辅导





耿自礼、薛党军、乔延坤为篆隶组作点评辅导




娄红卫、冯华为行草组作点评辅导
从现场看,虽然书友的情况各异、水平不一,但总体上还是表现出了在书法初学阶段所面临的不少共性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1、路径不对。比如没有取法,不临帖,或者不会临帖。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们在辅导时着重指出,书法入门的主要方法就是临帖,不临帖的书法学习徒废岁月,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当然也可以写得畅快,但是和书法艺术无关。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必须用最大力气深入古人,学习传统,师法经典。在临帖方法上,要注意放弃长篇无意识通临、漫不经心抄帖等不合理的临帖习气,而侧重在对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技法的提取学习,通过认真练好单笔、单字、局部精临,达到吃透技法、深入经典的目的;通过临作与原作的精细对比、反复改进、循环往复,达到尽量接近原帖,并从中习得技法。2、好高骛远。如漠视技法的重要性,在没有掌握技法的情况下就过分强调性情的表现,急于进行个性化书写或个人风格塑造。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们在辅导时着重指出,书法的学习是分阶段性的,不能超越自己所在的阶段去过早地做下一阶段的事情,在初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先学会技法,不是先表现性情。在功夫与性情的关系上,古人早就说过,“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没有功夫、技法作为基础,片面强调性情的抒发,只能走向荒率与粗野,与书法余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同时,书法个人风格的形成,是在吃透经典基础上的“入古出新”,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长期过程,在没有打好基础、没有“用最大力气打进去”的时候就急于塑造风格,就像无源之水,不可能走得长远。3、临创脱节。如临帖尚可,但不太会创作、不敢于训练创作,或者临是临,创是创,二者毫无关系。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们在辅导时着重指出,在下笔前先要弄清临帖的目的,临帖只是手段、只是过程,创作才是最终目的。临帖的目的不是为了描一个形状,而是为了习得技法,应用于创作,最后能在自己创作时写出一手好字。因此在临帖时必须有意识带着目的临帖,必须带着问题去临,并把临帖所得应用于日常书写,学以致用,通过日课式的临创转换训练,最终达到能够自如创作的效果。4、笔下杂乱。如取法杂糅,又没有能力统一和谐,导致书风杂乱无章,处处呈现“违和感”。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在辅导时着重指出,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是书法学习的大忌。书法初学阶段,要避免乱学一气,避免同时学多家,而应当聚焦“一体、一家、一帖”,针对某一经典字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久久为功,进行深入的沉浸式学习,抽丝剥茧,反复提炼。先专后博,以专为先。书法学习不是到处挖坑,而是要在一个地方深入挖井,只有在一个地方深入挖掘,才有可能打出水来。

参加本期活动的书友们表示,听老师点评讲解之后收获很大,明确了学习书法的方法、路径,树立了怎样学好书法的正确观念,并对未来取得长足进步增加了信心和希望。
定期举行"名家公益辅导日”活动,是河南省书协近期推出的一项全新创举,目的是为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积极落实中宣部、中国书协“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渠道”的总要求,充分发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群众性、服务性、公益性”的核心宗旨,积极服务广大书法爱好者,引导广大书法爱好者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创作水平,树立艺术理想,共同进步提高。